【The Sydney post】澳洲曾參與兩次世界大戰,軍中的華裔將士曾立下汗馬功勞。目前已知至少有213名華裔軍人參加了一戰,參加了二戰的可能更多,然而由於澳洲當時的種族主義政策,華裔參軍的人數和情況難以查明。近年,澳洲華裔軍人的後代開始努力傳播他們父輩的故事,期望讓他們的貢獻獲得澳洲社區的廣泛認可。
澳洲戰爭紀念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歷史學家咸頓(Meleah Hampton)告訴澳洲廣播公司(ABC),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澳軍徵兵有種族要求,基本上只要歐裔:「你要符合要求或者蒙混過關來符合要求,才能當兵。」
咸頓指,當時判斷「歐裔」的標準只是看外貌,但隨著兵源緊張,標準也逐漸放寬:「當他們缺人時,我猜他們就開始看膚色夠不夠白了。而在一戰,記錄顯示一些明顯是中國姓氏的男子,如Wong姓,被招募入伍,因為他們有歐洲血統。」
93歲的李錦球(Wellington Lee)是第四代澳洲華人,曾參加二戰,後來擔任過墨爾本副市長和維省華聯會主席。他回憶,當年曾申請進入海軍服役,儘管已滿足各項要求,但卻遭拒絕,只能轉投空軍。「當時大部分參軍的華人的教育水平不高……讀過中學的華人可在其他兵種成為優秀士兵,但有一個領域無法進入,就是海軍。」
李錦球說,華裔士兵在軍中往往比較低調:「我們不被認可——好處是我們被視為普通澳洲公民,壞處是他們會忽略我們。」他認為背後原因純粹是種族歧視。「戰爭結束後——因為我參與社區工作,認識了很多海軍軍官——我才得知海軍招募士兵只接受歐裔」,他直言感到震驚,「戰爭初期甚至不想要非純種白人。」
如今,李錦球期望曾為澳洲浴血奮戰的華裔軍人的歷史貢獻最終能獲得廣泛認可,像華裔狙擊手沈比利(Billy Sing)一樣。後者在一戰中戰功卓著,於加里波利(Gallipoli)一役射殺逾200名敵人,因而獲得傑出表現勛章(Distinguished Conduct Medal)。一戰中至少有19名華人獲頒英勇勛章。
李錦球認為沈比利應獲得更高級別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Victoria Cross):「他甚至應獲得兩次,但結果只獲得低級些的大英帝國獎章(British Empire Medal)。他終生窮困潦倒。今天你問一個普通澳洲人,誰是沈比利?他們不會知道。」
不過,澳華歷史博物館董事會副主席王興鄉表示,華裔軍人在軍中受到的歧視已比普通華人在社會中少:「他們是並肩作戰的伙伴,所以當兵時沒甚麼歧視。但作為公民回到澳洲,回到白澳政策,在家鄉受到的歧視反而變得嚴重。」
澳華歷史博物館主辦的「華裔軍人展覽」(Chinese Anzacs)已在維省多個退伍軍人俱樂部(RSL)展出,並將送展柏斯。王興鄉透露,澳洲戰爭紀念館和維省戰爭紀念館(Shrine of Remembrance)都曾以展期排滿而拒絕舉行該展覽。「高規格的機構不接受我們的展覽,我們很失望。」
雖然雪梨華埠已有一個專門紀念華裔軍人的永久性紀念碑,但王興鄉認為遠不足夠:「應該有更多的認可,永久性的認可。不應是華人社區認可自己,而應成為整個國家的歷史故事的一部分。」他們仍在調查尋找更多參加過世界大戰的華裔和混血軍人,因有時無法從姓名去判斷,必須研究其個人和社區。
墨爾本抗日老兵後代聯誼會會長林悅濤表示,如今澳紐軍團日的意義已發生變化,雖然起源是紀念一戰中澳紐將士在土耳其的戰爭,但現在的紀念、巡遊活動已包含澳軍參加過的所有戰爭。「有人質疑這是否有宣揚戰爭的意味,但它宣揚的其實是勇氣、堅韌和軍人情誼,這些是全球共通的。」(星島日報)
題圖:沈比利是澳洲歷史上最著名的華裔軍人。澳洲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