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讀到屈原的作品,除了《卜居》以外,其它的如《離騷》,《天問》及《漁父》諸篇,不管重看多少遍都記不住,只記得古文老師多次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後來讀到屈原雖懷報國之心卻得不到楚國君王的重用反而被逐出郢都,被流放到偏遠的江南地區,歷時十八年,憂鬱於心,最後在江西-湖南一帶的汨羅江綁石投江而死。跟著成長時每年每逢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在海外華人集中的地區都通過扒龍舟和吃粽子的方式大事緬懷紀念這位‘愛國詩人’。端午節,亦稱‘詩人節’,現在已成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端’者‘初’也,端午就是農曆五月初的意思。
屈原被稱爲詩人之祖主要是他寫的《離騷》,是古代重要的詩篇。在詩中,屈原自述身世與才華,悲傷被佞臣誹謗中傷,被君王疏遠感到悲憤,但堅持初衷,不願意同流合污,寧願孤芳自賞,遺世獨立,暗自悲嘆了無知音。詩的風格浪漫,想像豐富,感情激蕩,辭采瑰麗,托物寄情,以香草美人、玉石寶劍來表達自己高潔不群的品格。
從少讀到屈原這些故事心裏總覺得有好些不合理的地方,當時也説不上所然,只是心中納悶,主要有兩點:
首先,從綁石投江自殺來説可以看到屈原求死的決心,但從實際行動上來說卻屬異常困難的方式,石頭太小達不到效果,大的石頭不容易綁到身上,就算做得到也走不動,更不用説走到江心投江自殺,除非當時有著第三者在旁幫忙推一把,但歷史的記載只是說他走到江邊自己綁了塊石頭投江而死,並沒有提到其他人或一些其它的情況,比如是否屈原自己將石頭放在小船上,自己劃到江心然後綁上塊大石頭跳下去,情理上來説確實不容易做得到也不符合歷史記載屈原當時的心態會細心安排自殺的種種步驟,所以自古以來也沒有多少這樣自殺的例子。
更重要的是作爲一個現代人屈原的自殺是種不可取的行爲,不值得鼓勵或表揚,雖然開始紀念屈原是楚國人為屈原愛國愛家的表現感動故在每年五月初通過以龍舟競賽的方式來祭祀龍祖來懷念祭祀這位愛國人士,但屈原的愛國方式也太狹窄太狹義了,就算不得志也不值得輕生,人生裏所積累的學問和經驗得來不易,不宜過於執著,害了自己也對事態對別人都毫無幫助。古代被貶官流放而還可以造福一方促進了古代中國邊遠地區的發展被地區上的人民所膜拜祭祀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西漢.賈誼被貶湖南長沙;唐.柳宗元被貶廣西柳州;唐.韓愈被貶廣東潮州;宋.蘇東坡及明.海瑞被貶海南瓊州 …等 ,所以被貶官流放不代表個人抱負或所學變得荒廢無用。
孔子之所以能成爲孔聖人,是因爲他對學問的心態寬闊,帶著三千弟子周遊列國,教他們成材不是鼓勵他們有份好的職業好好養家育兒,而是希望他們用所學來的學問去幫助政府管理國家,經康濟世為,讓多些人可以安居樂業過些好的生活,所以才有‘小康’和‘大同’的儒家治國理念。中國今天也只能算開始進入了‘小康’的階段。經過了漫長的兩千多年雖然在教育在人類文明各方面的長足進步,惟‘大同’還是遙不可及,這只能說我們人類私念的劣根性太重,一兩代人的突破進步抗不住幾十代人的裹足退步。
最後,還記得屈原《卜居》裏寫到:“…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噓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其實屈原所遭受的失意歷代賢士都一樣,沒有什麼值得特別‘唏噓’的地方,再者,是不是賢士不是自己認爲的,屈原只是自己想不開而矣!
書畢於家中
2019年5月30日晚
(作者:張顯揚 墨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