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的知府衙门博物馆,日前发现一座新莽时期的大型国家级官方铸币厂遗址。有考古研究员表示,该厂以铸造铜钱范为主,兼铸造“大泉五十”、“小泉直一”两种钱币;又称遗址出土为研究秦汉时期钱币铸造业,以及新莽时期社会经济制度,提供了珍贵史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钱币学会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早前到现场考察铸币遗址。南阳市文物局局长赫玉建称,2017年底,府衙内地面因雨水冲刷塌陷,修护时发现一些陶质钱范残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联合开展抢救发掘。
据了解,发掘出土的钱范以“大泉五十”居多,“小泉直一”较少,未见其他钱文。而在出土文物展示现场,两块分别印有铭文“始建国元年三月”和“后钟官工褒造十一”的陶制钱范,引发了专家关注。中国钱币学会研究员杨君称,西汉末年,社会动荡加上经济凋敝,在王莽篡汉自立后托古改制,币制改革就推行了4次,“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是第二次币制改革‘始建国元年’遗留下来的”。
杨君表示,两处铭文不仅明确了遗址年代,新莽王朝中央造币厂“后钟官”名叫“褒”的匠头,制造了编号为“十一”的石质祖模。据悉该套模具由谏大夫带到南阳铸币,印证了王莽派50名谏大夫到郡国铸钱的史实。此外,遗址内还出土铜钱、铜炼渣、铜车马器构件、铜泡钉以及坩埚残片、陶片、兽骨等,并发现一处马蹄形窰室。
据悉室内填土结构疏松,包含草木灰、炭灰、红烧土块等,内壁烧结面厚约3厘米。由于烧结面较薄,专家推测,此窰可能是烘范窰。杨君提到,“铜范铸钱的两个核心流程—铸造铜范和浇铸成币,相关遗物该处遗址均有出土。”当局表示,南阳府衙新莽铸币遗址初步探测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75平方米的现有发掘面积仅是冰山一角。
专家建议,应制订系统的考古工作计划,扩大发掘面积,强化多学科介入和实验室研究,研究清楚遗址范围、具体布局、各区域功能以及工艺流程,并建立铸币遗址陈列馆,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