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YDNEY POST悉尼邮报记者Eric报道
【Sydpost】本报讯,为期14天的民调《是否同意“与病毒共存”/是否需要引进中国疫苗》于昨日结束。民调显示华人社区大多数华人认为澳洲需要引进中国疫苗,同时反对“与病毒共存”。
《悉尼邮报》在8月24日到9月8日就《是否同意“与病毒共存”/是否需要引进中国疫苗》对华人社区的展开民调。民调共有708人参与。结果显示,521人主张澳洲需要引进中国疫苗,435人反对“与病毒共存”,而有100人认为澳洲不需要引进中国疫苗,也有124人同意“与病毒共存”。
近期,疫情封城,接种疫苗,解封条件与解封措施成为华人社区关心的议题。各种议论均有,显示疫情对华人影响十分大。
由于Delta病毒能突破现有的疫苗防卫,如何选择疫苗成为一个很严肃的议题。根据各国的新闻报道,不同疫苗抵抗变种病毒的有效力均有不同,华人希望有多个选择也是合理愿望。
华人接触中文媒体多,对中国疫苗较为了解不足为奇。因此华人社区出现要求进口中国疫苗的呼声。
本报留意到,除了有人在澳洲国会请愿网站发出要求进口进口中国疫苗请愿外(https://www.aph.gov.au/e-petitions/petition/EN3158/sign),也有华人在请愿网站Change平台同样也发起了要求澳洲进口中国疫苗的请愿(http://chng.it/dPt6Nj2K)。
本报联系到在Change平台发起请愿的倡议人之一,来自悉尼的一位妈妈May liu女士,对她进行了简短的网络采访。
在本报问到为何发起该请愿时,Liu女士回答到:希望保护孩子们的安全,能尽快为孩子接种中国的灭活疫苗。
Liu女士认为,目前,即便除了阿斯利康和辉瑞,澳政府又引进了莫德纳作为补充,还是满足不了国民的需求,更别说16岁以下的儿童。我们的疫苗缺口还是非常大。而且这些目前引进的三种疫苗全都是采用新技术生产,这其中,阿斯利康属于载体疫苗,已经引起严重血栓导致死亡的病例;而辉瑞和莫德纳都属于mRAN技术疫苗,目前已报告心肌炎和心包炎风险。其实已经过WHO批准,在全球广泛使用的新冠疫苗中,也有采用传统技术生产,副作用较小的灭活疫苗,这种技术的疫苗多老人和孩童更友好,比如中国的国药和科兴疫苗。有些人喜欢新技术,而保守人士可能更倾向于已经过实践检验很多年的传统技术。特别是一些妈妈,会更担心技术在孩子身上使用带来的未来的不确定新,毕竟很多新技术,所引起的副作用可能要在几十年后才被发现。所以呼吁澳政府加快审批进度,早日引进国药和科兴疫苗,给老人和孩子更多的选择,同时弥补目前疫苗短缺的紧迫形势,争取早日达到全民80%的接种率,让大家回归正常生活。
在本报问到澳洲进口中国疫苗的成功率有多高时,Liu女士表示不乐观。
目前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还没向澳药监局申请疫苗出口,这是澳洲审批的第一步,药监局的工作人员也证实中国并未提出疫苗出口到澳洲申请。
Liu女士认为,澳如果能先提出来,正好借此缓和两囯关系,相互给个台阶,双赢,是很好的事。
不过,澳洲的疫苗审批权不在国会,在药监局,药监局审核通过后,国家再决定是否购买,买多少。
所以请愿向国会施压是没用的,还可能会起到相反效果。如果想打中国疫苗,不如先说服中国制药公司向药监局递交申请,开启审批程序,走出第一步。英国有人向议会请愿供应使用所有世卫通过的疫苗(包括中国疫苗),但被驳回了,理由是这事不归议会管。审批权在MHRA, 不在英国政府和国会。所以我想华人向澳洲国会的请愿会是一样的结果,最终会被国会驳回。
Liu女士坦承对请愿结果能否有用不抱乐观。严格的医药审批程序再加上政治外交因素,澳洲几乎没有可能引进中国疫苗。唯一的可能,就是中国的药企申请中国疫苗出口到澳洲。Liu女士认为,目前看来,十二岁以上的孩子是赶不上灭活疫苗了,但是我们还可以为三岁以上的孩子做点儿什么。
Liu女士强调,在change的请愿是给澳洲药监局TGA和首席卫生官的。她建议国会平台请愿的发起人,改一下抬头,是致TGA而不是致国会最合适。
Liu女士对本报称,这个请愿虽然是她发起,但英文请愿却是她和另一个妈妈一起写的,那位妈妈也给了很多建议,最终才有了请愿和相关文章。后期都是那位妈妈在妈妈群做推广,是一批妈妈在推动这个事,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
最后Liu女士再次呼吁为孩子保守用药,接种传统技术疫苗,以弥补目前疫苗的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