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故乡的花事】《悉尼邮报》转发引起了世界各地朋友们的热议

作者:王渊(2021年4月18日)

今年三月二十日,汉中油菜花旅游节在我的家乡——洋县开幕,我写了一篇《故乡的花事》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被澳洲《悉尼邮报》中文版转发,引起了世界各地朋友们的热议,或褒或贬,或赞或弹。

非洲的朋友说,我家乡的油菜花没有尼罗河畔的油菜花繁茂,美国的朋友说比密西西比河畔的油菜花震撼,智利的朋友说明年三月一定要去我的家乡旅游,山东两位朋友自驾千里迢迢奔赴陕西洋县寻找梨园朱鹮广场……总之,一时间外界的人知道了洋县,洋县的亲朋好友在文字里读到了家乡的美丽,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洋县朋友对每年三月故乡的花事表现出极度期羡。这就算我对家乡旅游文化节做的一点贡献,否则真是无脸见家乡父老。

我老家坐落在汉中盆地的东北角的洋县,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属于秦岭南麓山地,山高水深,以坡地为主,两年三熟,多以种植土豆,高粱,小米,黄豆等耐旱农作物,其余三分之一县域面积属于汉中盆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一年两熟,多种植小麦,稻谷,油菜,花生等水浇农作物。

我离开家乡洋县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对家乡的印象日益模糊,家乡的熟人也越来越少。期间也多次回老家探望父母,拜会亲戚朋友,但是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并不多,文中所有对家乡的描述都出自于童年的记忆和回乡偶见。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上大学的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大都在东南沿海安了家,家乡人口急剧减少。两年前我回老家上坟,原来两三百人的自然村现在只剩下了十几个孤寡老人,村里农田荒芜,道路被杂草淹没,无人居住的房屋倒塌,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败景象,让人感到凄凉和惆怅。

近几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引汉(江)济渭(河)工程开工,整个汉江流域成为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地,我的家乡洋县不再发展工业,生态旅游兴县成为基本县策。洋县北部华阳原始森林的熊猫,金丝猴保护基地,朱鹮保护基地,羚牛,羚羊保护基地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珍贵野生动物游览基地,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为了把外地游客留在县城消费,于是把县城北面的几十个丘陵坡地统一开发,种植梨树,桃树,开辟了万亩牡丹园,万亩油菜园,名曰“朱鹮梨园广场”。

每年三月,整个洋县县城被各色鲜花包围,万亩金黄的油菜花和万亩碧绿的麦田错落有致,白墙青瓦的特色民居星罗棋布。汉中盆地的城固,西乡,洋县,勉县,南郑几个县轮流举办“汉中油菜花旅游节”,今年在洋县举办的油菜花旅游节被网友誉为全国最美的油菜花节。 周围朋友知道我是陕西人,大多数人只知道西安和延安,并不知道汉中和洋县。

我的【故乡的花事】一文在朋友圈发出后,朋友们都带着疑惑的口气问我,那宛若仙境的图片是你的家乡吗?洋县每年举办油菜花旅游节吗?朱鹮梨园广场收费吗?汉中有飞机场吗?……各地朋友的问题接踵而来,恕我不能一一回复,于是我在此郑重声明:汉中油菜花旅游节每年三月二十日前后举办,所有观景点一律免费,汉中机场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深圳,佛山等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西(安)成(都)高铁开通后,每天在洋县西站停靠的高铁有六十多趟,坐高铁从西安到洋县五十分钟,从成都到洋县两个钟。西成高铁被全国网友誉为“开往春天的列车”。

这几年随着洋县旅游的蓬勃发展,外界各类不良风气也在侵蚀着我的故乡,各类景点的小商贩也开始作假,饲料圈养白猪腊肉冒充散养黑土猪腊肉,用人工种植的西洋参、天麻冒充天然野生,纯手工红薯粉条里面开始加米粉,油菜花蜜冒充山茱萸花蜜……纯朴的山民也变得狡猾起来,原来视游客为亲人,免费提供开水,顺手送几把自己种的蔬菜,现在也开始收费了,偶尔还有短斤缺两的现象,把在城里超市买的鸡蛋放到自己屋檐下的鸡窝里冒充土鸡蛋,让游客出高价钱。旅游业让山民开了眼界,也让山民学会了欺骗作假,当然这只是极个现象。一碗米饭里偶尔有粒沙子也不奇怪。

世界在变化,家乡也在变化,纯朴的民风也在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我依然期盼着每年三月故乡的花事。

 【故乡记事】

      作者:王渊(2021年7月6日)
        故乡是个神奇的地方,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有人物,有故事,随笔记之,便成文章。
                          一
        秋天,山里的一切果实都沉甸甸的,红红的,黄黄的,软软的,裂着口,散发着成熟的芳香。河流在山谷欢快地流淌,一条狭窄的水泥路在半山腰沿河逆流而上,时隐时现,路上没有行人,也没有车辆,路两旁的板栗树,橡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果子,几只松鼠在树枝间跳跃觅食,“啪、啪、啪”所有成熟的果实,种子便落在水泥路面上,一只獾猪从路边草丛里溜了出来,滴溜溜的眼珠四处张望,充满着警惕,吧唧吧唧吞食着板栗和橡子,一只红腹锦鸡踱着方步,慢悠悠地啄食路边红彤彤的五味子,一只田鼠在洞口探望了许久,飞快地窜出来,把一颗熟透的黄梨拖进了洞里……各种动物都不劳而获享受着一年一次的山野盛宴。
                        二
         狭窄水泥路的终点在大山深处的村队部,那是故乡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十几户人家便撒落在七拐八弯的山沟里。山沟里的河流清澈见底,河里的石头大如房子,小如拳头,一个黝黑的中年人光着上身,穿着裤衩,手里持一柄钢叉,坐在河边的石头人,目不转睛注视着水草丛冒出的气泡,许久后,叉起手落,一只碗口大的河鳖便在钢叉上挣扎,在裙边上戳个洞,系条绳子,挂在叉杆上。突然河边绳子上的铃铛响了,那人便飞快跑过去拉起绳子,一条硕大的娃娃鱼上钩了,那人在手里掂量了一下,大慨八九斤左右。第二天麻麻亮,那人骑着摩托车,带着两样河鲜去县城寻找买家。
                          三
       村队部隔壁有个商店,食盐,毛巾,白糖,酱油醋日常用品一应俱全,同时商店也是村里的山货直播销售点,一名村姑染着金黄的头发,涂着口红,在镜头前摆弄着天麻,杜仲,西洋参,五味子,毛棕,腊肉,笋干,土蜂蜜……等各种特色山珍。山姑的父亲在店里帮手收购村民的山货,打包,发货。商店同时又是菜鸟驿站,帮村民接收快递,因此这里便是十里八乡最热闹的地方,外边世界的新奇之物先从这里流行,山里的山货也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偶尔有青年汉子卖山货的时候和直播村姑打情骂俏,说些酸溜溜的话,村姑脸上略显怒色,但心理乐滋滋的。也有有几个老光棍经常光顾这里,买一瓶可乐,坐在商店门口的长椅上喝一天,眼睛围绕做直播的村姑打转,偶尔也帮村姑搬搬货,装卸车。村姑和他父亲知道他们想什么,但都是村里邻居,按辈分都是村姑的叔叔和爷爷辈,知道他们有贼心,没贼胆,便默不作声。
                          四
         在半山腰距离水泥路八百米左右有一座两层楼房,门前停着一辆比亚迪小汽车,车上盖着塑料布,四个没气的轮胎陷在泥里。门前坐着一位老人,脸上皱纹纵横,目光呆滞,老人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在南方打工,攒钱盖了楼,买了车,每年春节回来几天,平时老人看守房子。楼房门前的空地里种着黄瓜,辣椒,豆角等蔬菜,菜地里几只母鸡肥嘟嘟的,悠闲地觅食,突然一直花公鸡窜出来,给一只母鸡踩蛋,扑倒了几株辣椒秧,老人便抄起竹竿打过去,花公鸡咯咯地飞奔而去,地上落下几根鸡毛。
                          五
      结婚是村里最大的喜事。  一位新娘从河边的小路上走过来,身着猩红上衣,皮裙,长筒靴黝黑发亮,后边跟着娘家的送亲队伍。后生们抬着火盆,缝纫机,棉被,妇女们领着水壶,脸盆,床单。几柄三尺长的唢呐被吹鼓手们吹的阴阳凄惨。新郎是本村人,新娘是城里人,两个人在外地打工认识,早已在城里领证结婚了,今天是回村里补办喜事。村里男女老少都赶过来坐席,酒是自己酿的米酒,十碗八碗不醉,一盆土猪肉焖红白萝卜便是下酒菜。新郎的父亲脸上被涂上红油,背后绑一把竹扒,名曰爬灰棒,端着酒水轮流敬亲戚朋友,村民们吃着肉,喝着酒,讲着浑话,满脸的幸福。第二天黄昏,家婆收拾门前绳索上晒干的衣服,看到了新娘的丁字裤,拿在手里对着夕阳照,满脸疑惑地喃喃自语:“这是啥东西?”
                          六
        村里一位无亲戚朋友的五保户死了,村里人凑钱凑粮,把他送上了山。一座新坟显的特别刺眼,没有墓碑,没有花圈,在外村人眼里只是一个土堆而已。下葬那天,一个老婆婆坐在坟头哭诉:“又少了一个山里人”。一只布谷鸟飞过坟头,依然欢快地叫着春天……

                【故乡再记事】

作者:王渊(2021年7月11日)
           前几天写了一篇《故乡记事》,文中人无姓名,地无坐标,只有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故乡的山水和人物犹如云雾中的风景,充满了神秘和朦胧,读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今天旧笔重提,故乡再记事,以飨读者。
                  一   生生不息
         山坡上,几头黄牛甩着尾巴在吃草,一头发情的小母牛神色不安地哞哞吼叫,对面山头的黑公牛闻声飞奔而来,竖着尾巴,打着响鼻,围着小母牛焦躁地转圈圈……夕阳西下,黑公牛和小母牛的身影终于重叠在一起,六条牛腿在不停地颤抖,放牛的村姑满脸通红,低头看地面的蚂蚁搬家家。少年从对面山头赶过来准备牵走自家的黑公牛,村姑满脸怒色说:“你家骚公牛跑那么远欺负了俺家的牛,不道歉就想走?”少年嘿嘿一笑“那你欺负俺吧,就拉平了,俺绝不还手”“你是哈怂,俺才不欺负你呢”“那你想咋样由你吧”……两人打着嘴仗把牛群赶回了村里。第二年村姑和少年订了婚,订婚那天,小母牛生下了一头黑色的牛犊,牛犊在地上打了一个滚,摇摇晃晃地站起来,钻到了小母牛的跨下寻奶吃。
                     二   农家之乐
        山里的雪下了整整一天,村庄被白皑皑的大雪覆盖着,死一般的宁静,袅袅升起的炊烟显示着一点生机。屋门关着,火坑里柴火烧的正旺,吊锅里炖着腊肉,咕嘟咕嘟地响,香气扑鼻,男人抱着一只大花猫烤火,猫眯着眼打盹,女人在灶台上忙碌着,一张脸盆大的锅盔馍已经烤的脆黄。“死鬼,准备吃晚饭了,把饭桌搬到火坑边。”男人哼了一声,把猫放在地上,站起来伸了个懒腰。一盆腊肉炖红白萝卜冒着热气端上了饭桌,一盘切成三角形的锅盔馍整齐地码瓷盘里,女人拿出手机对着饭桌拍了照,在微信里发给远方打工的女儿,女儿立马回信息“老妈厨艺真好,我想吃”,女人笑眯眯看着手机,男人把吃剩的一块骨头扔给了饭桌下的猫。
                  三   希望之路
       家对面的山坡上,男人在给玉米施肥。男人不识字,但是他明白“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三亩坡地是一家人的全部生活来源,深耕施肥是男人自己发现的致富秘籍,男人记事以来就在地里刨食,玉米,小麦年年丰收。家里女人在晾晒粮食,儿子和女儿趴在木凳上写作业,女人也不识字,她去过最繁华的地方就是县城,男人和女人都知道,山里生活太苦,读书是儿女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发誓要让孩子上大学。一天高考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村部,男人在祖坟放了鞭炮,女人激动地留下了泪。从此他们家成为全村人的榜样,有人以他们家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小说,名曰《希望之路》。
                 四    农闲秋猎
       秋收秋种结束后,进入农闲季节,狩猎成为村民的副业。爷孙俩拿着细钢丝绳进山了,找到了野兽群出没的必经之路,在野兽趟出的小路两边找两棵碗口粗的树,把打成活圈套的钢丝绳系在树上,圈套直径一尺五寸,距离地面一尺五寸,爷爷趴在地上再次调整了圈套的高低便下了山。过了三天爷孙俩上山去收获野味,孙子跑得快,首先发现了被套住的狐狸,钢丝圈套紧紧地勒着狐狸脖子,狐狸直挺挺地躺在草丛里装死,孙子手脚麻利地解开了钢丝圈套,爷爷正准备抗着狐狸下山时,狐狸突然从爷爷的肩头蹦哒出去跑了,爷爷被狐狸踢倒在地上,看着狐狸拖着大尾巴消失在树林里,爷爷摸着跌痛的屁股苦笑着说“狡猾的狐狸!”
                 五    简要说明
         在每个人心里,故乡的景色最美,故乡的村民最勤劳,故乡有讲不完的故事,任何妙笔生花的文章都无法穷尽故乡的真善美。记住故乡的人和事,留住故乡,留住乡愁,人类才不会失去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