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萧析 伊丽莎白见证解殖潮 查理斯将见证英联邦解崩潮
悉尼邮报评论员 老萧
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结束,受关注的不单是英国王室,英联邦的前途亦受到各方注视。
回顾世界史,欧美列强的殖民扩张史必不可缺。世界霸主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乃至美国不断地转换,多个世纪的主流发展,说是殖民史也不夸张。
法国的殖民风格是殖民地法国化,西班牙的殖民风格自由化,英国的殖民风格比较复杂,如利用勋衔分化社会阶层,利用精英的示范形成崇拜,增加移民稀释殖民地等。虽然列强的殖民风格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发展下去都是殖民地最终完结,各地依次独立。目前仍有殖民地(改称属地来包装)的列强,只剩美国,英国以及法国等,但殖民地的数量已日益减少。
回到英国身上,维多利亚逝世後,英帝国自此衰落,迎来数十年的解殖潮。
大英帝国曾号称「日不落国」,米字旗飘扬处都是殖民地。十九世纪,从印度到香港,从南非到新加坡,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战之後,英国的国力衰退。
踏入20世纪,世界发生巨变。英帝国曾统治地球上约五分之一人口(当时约4.58亿人),其余晖到1922年基本「封顶」。英帝国衰落原因很多,有学者指出,英国衰落的根源是没有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了英国的科技和经济,英国人只能靠辽阔的殖民地和「吃老本」硬撑着,并将发展重点放到了盘剥殖民地,靠殖民地输血上,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工业水平。当然,解殖潮的出现,也与二战有关。
二战爆发後,英国为了争取殖民地支持,许下了很多模糊空洞的承诺,对殖民地开出了无法兑现的支票,这严重伤害了这些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关系。对於最核心的白人自治区域,英国政府「欧洲优先」的政策,也严重伤害了他们归属感。例如,澳大利亚组建了大批部队投入到英国在北非的战争,付出了惨重损失。但当英国人丢掉了新加坡要塞,澳大利亚本土面对日本人直接威胁时,虚弱的英国军队却无法对这一重点殖民地提供保护。
二战後,包括印度、加拿大、新西兰、澳洲等多个主要国家,以及亚非多地正式脱离英国殖民管治体系。
维多利亚的玄孙女、伊利沙伯二世见证了「日不落帝国」从二战後断崖式衰落,从世界霸主变成了二流强国。
不过,面对解殖潮,伊丽莎白二世将殖民地体系成功转化为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拉拢现有属地及前殖民地加入这个「俱乐部」,为英国保留了无可代替的国际软实力。
自1949年起,英联邦成立至此,共53个成员国。除了英国,当中15个独立国家奉英王为元首。
但事实上英联邦硬实力多年来为人诟病,组织内的成员国平起平坐,对贸易、经济、国防等范畴既无特定共同目标,亦无行政权力及足以投放国际事务的财政预算,每两年一度的英联邦政府首脑峰会无法就国际或地区事务达成具约束力的决议。
在位70年,女王见证了三个「衰落」,并对此变局无能为力。
殖民霸权的衰落:大航海时代,英国凭藉帝国主义船坚炮利,由屍山血海熔铸而出的殖民剥削体系,在伊利沙伯二世任内迎来终局。
欧洲一体化的衰落:伊利沙伯二世见证了二战以后,「欧洲一体化」浪潮的衰落,目睹民粹政治在欧洲的广泛崛起。
联合王国统一的衰落:伊利沙伯二世见证了英伦三岛的统一性衰落,曾经偃旗息鼓的苏格兰、北爱尔兰分离运动,在其生命之末卷土重来。
两次大战、殖民主义的衰落、美苏冷战的双极格局,都决定了大英帝国的荣光难免走向熄灭。
伊利沙伯二世时代已完结。参照「後维多利亚时代」掀起的解殖潮对世局的影响,「後伊利沙伯二世时代」的世界又会是什麽模样呢?
伦敦公众历史中心(London Centre for Public History)总监怀特洛克博士(Dr. Anna Whitelock)近日指出,英国王室「2030年前将会奄奄一息」(on its last legs)。“对王室有较深厚感情的上一代将会渐渐绝迹,届时王室何去何从会受到更广泛的质疑,更多批判声音势将浮现。我认为到2030年,要求废君的声音会壮大。虽然我并非指王室将会消失,但肯定王室的存在意义势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英国王室墨守成规,仅按照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格局「负起责任」,势将承受被淘汰的风险。
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王室不同,其他王室存在是真正的象征性,影响只在皇宫里,但英国王室的存在并非象征性,查理斯多次干政,英女王建立英联邦以及关键时候出现等都令英国乃至王室维持影响力。以澳洲为例,上世纪七十年代,代表英女王的澳洲总督,曾运用总督权力撤了民选工党总理安排自由党总理任职,2022年,澳洲爆出总督使用总督权力暗地批准(支持)前总理莫里森兼任五个部长职务(被爆光后用殖民宪法推的一干二净)。谁能说英女王那张在国会的椅子是象征性的?只是没到利益关头不出手(出手公众也未必知道),装政治中立而已。
英联邦的存在,本身就是英国国际影响力(软实力)的延伸。
笔者认为,现在不是英联邦存废的问题,而是英联邦何时分崩离析的问题。最大的诱发因素,就是苏格兰未来举行的独立公投,还有北爱问题。换句话说,就连英国自己都存在分裂的可能,更遑论松散的英联邦“俱乐部”?
还有一个大家并无异议的是,查理斯的民望远不及伊丽莎白二世。灵媒戴维斯预测三个月内查理斯会传位给威廉,笔者认为可能性极低。
在查理斯三世的宣誓词里,查理斯明言将效仿其母,终身为国服务。这话的意思,就是象伊丽莎白二世一样,做国王做到死的那一天为止。
其实,若非伊丽莎白二世的威望,英国王室的存废早被炒作起来。
碍于英国曾是老牌帝国,拥有英联邦,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国际上基本没有国家质疑英国殖民依然存在的现状,颇为尊重英女王。
英国王室不受法律约束,本身已经成为奇葩。以人上人的存在打脸一切人权主义者。
笔者认为,英国王室是彻头彻尾的殖民的象征,所谓的“日不落帝国”,侧面反映英国全球性侵略的战争殖民扩张历史。全球去年掀起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的运动中,多国的殖民者雕像被拆除,现存的也是最大的殖民象征,英国王室能“幸免”之外,令人称奇。
当前,全球去殖民化呼声高涨,民粹主义兴起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君主制与民主体制确实格格不入,已经成为时代进步的累赘。
英国王位更替之际,属于英联邦的牙买加与巴哈马等加勒比海国家,已有声音要求废除英国君主作为当地国家元首的制度,还促请英国王室就奴隷制赔偿。
笔者认为,以英女王建立英联邦维持殖民影响力的大智慧,又怎会不知道世界政治大潮必将走向民主共和?而其有生之年,始终没有与时俱进,没有终结英联邦,可见殖民者依然眷恋殖民统治,依然有高人一等的种族情结。这种眷恋与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何其相似?不愿脱下皇帝的旧衣,可见所谓民主也敌不过利益。
值得指出的是,英联邦即将分崩离析,原因不全在英王室身上。
近年,英国内政败坏,损害外交底气与正当性。政客无能,一个比一个差。目前陷落在史上最差的社会环境中,如通胀奔腾,能源与物价翻倍上升等等。外交上对美国称臣之余,还不断“坑”欧洲,加上脱欧,英国早就不具备全球领导力,这也将是英联邦解体的另一催化剂。
那么,澳洲前景如何呢?
1891年开幕的联邦筹建大会上产生了《澳大利亚宪法》的第一稿草案。在大会上,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前总理乔治•笛布斯(George Dibbs)发言时说“这个伟大国家的人民的不可阻挠的最终命运”是建立“澳大利亚共和国”。
包括澳洲,加拿大,新西兰等15个国家,依然列英国为宗主国,英王为本国元首,国家没有总统,形式上仍属半殖民地,这与21世纪民主共和成主流是格格不入的。
1999年共和制公民投票,55%的人投了反对票,赞成票只有45%。时间来到今天,随着移民翻倍,40后,50后渐减,90后,00后成为主流,与央格鲁渐行渐远。此消彼长,笔者相信从现在开始的任何共和公投,赞成票肯定多于反对票,笔者预测未来的共和公投,百分百会成功,甚至可能是大比数赞成。
澳大利亚最近30余年中执政的八位总理中,有五位是共和派,只有三位是君主立宪派。
澳洲共和,其实也是教派之间的较量。基本上天主教徒较倾向共和派,而新教徒较倾向保皇派。这一分歧源于19和20世纪时,澳大利亚的共和派主要是爱尔兰天主教背景,而忠君的则更多是英裔新教背景。虽然这一矛盾在二战之后被大批移民冲淡,但天主教-新教分歧仍被认为是现代共和议题中的因素,包括在1999年的全民公决中也是。
但目前而言,2022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宗教出现没落之趋势。澳洲的共和,将不再是爱尔兰天主教与英国新教之间的较量,而是民主与殖民的较量,先进与落后的较量,甚至也是左翼与右翼的较量。笔者对较量的结果,十分乐观。
2018年10月15日,一项由澳大利亚共和运动(Australian Republic Movement)委托,对1000名澳大利亚人进行的独立民意调查显示,52.4%的人希望建立澳大利亚成为一个共和国。
华人主流媒体《悉尼邮报》在华人社区进行的为期一年(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投票的500多名华人中,有81%的华人赞成共和。反映主流华人的共和立场。
2022年,工党政府上台执政,就首设共和国事务助理一职,显示澳洲从君主制转向共和制已经有时间表。
笔者预测,澳洲实现共和,会分二步走,工党第一个任期(预测2024年)将举行共和公投,2025年当工党实现第二任期之后,将在2026至2027年之间实现国家转至共和制。换句话说,工党第一个任期是铺垫并筹备共和,第二个任期实现国家转制。这样,有近3至4年的准备,共和水到渠成。成为澳洲第一个总统,这名垂千史的诱惑,总理艾博年不会错过。
值得指出的是,工党的第二个任期,极有可能是与绿党联合执政。虽然共和是工党的党纲,但绿党追求共和的信念甚至比工党更强烈。
绿党领袖班特在9月9日在推文提出,澳洲必须前进,需要成为一个共和国。
在诸多英联邦国家中,澳洲共和的社会基础相对较好(当年的共和公投支持率45%与反对率55%,比例并不悬殊),政治基础也不错(第三大党绿党强烈支持共和)以及共和历史呼声最强烈(从1832年已经开始共和呼声,当代多位前总理也曾提出共和),因此,澳洲或会比加拿大,新西兰等更早实现共和。若工党与绿党联合执政,相信澳洲更早出现第一个民选总统。
华人主流媒体《悉尼邮报》引领时代,首设澳洲共和专栏,笔者更一直以来通过文章等不断发出共和呼声,与挂名共和运动组织沽名钓誉的一些华人不同,笔者是真正推广共和理念的华人。
查理斯三世曾有种族主义言论,虽然后期有所收敛,但骨子里是个种族主义者。集偷情,种族主义者,干政等一身的新英王,其身不正,何以治天下?即使包装成环保主义者,只怕仍将加速英联邦的解体,彻底终结英帝国,并成为世界百年大变局的一个注脚。路透社指,隨着女王入土為安,各地反君主制聲音將只會愈演愈烈。
伊丽莎白见证解殖潮,儿子查理斯将见证英联邦解崩潮。
2022.9.11 农历八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