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中国驻澳大使馆,联合举办的中澳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华人历史画卷》展览-音乐会,近日在首都坎培澳洲国家博物隆重举行。
澳中两国的政治关系始于清代,清政府于1909年在澳大利亚设立领事馆。由于澳大利亚直到1940年代才成为独立国,有权自行制定外交政策,因此澳大利亚在1941年才跟中华民国政府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为大英帝国内的一个自治领(英语:Dominion,是大英帝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可以说是殖民地走向独立的最后一步)。自此英国人减少了对澳大利亚外交事务的干涉,而且还有利于清朝设立驻澳领事馆。到了1907年,英国外交部才同意清朝在澳大利亚设立领事馆。虽然悉尼名人梅光达曾是澳大利亚华人社区、欧洲各国驻澳领事和澳大利亚总理都支持的领事人选,并已多年担任清廷驻澳大利亚的代理领事,但梅在1903年、领事馆设立之前遇刺身亡。1909年,中国在墨尔本设立驻澳大利亚领事馆,中国首任驻澳大利亚领事为梁澜勋,于1909年到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澳大利亚工党政府不敢早于英国或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是便决定如果在1950年举行的英联邦外长会议中,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话,澳大利亚就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工党却在12月的大选中大败,澳大利亚因而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3]。
1949年上台执政的自由党-国家党联盟政府对华外交政策保守,不愿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虽然澳大利亚政府继续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但从1950年开始,澳大利亚拒绝接收中华民国派驻澳大利亚的大使(澳大利亚政府允许中华民国驻澳使馆继续运作,但直到1959年由代办领导),也没有任命驻华大使前往台湾。澳大利亚政府内部对于对华关系也有分歧:澳大利亚外交部从1954年开始就建议政府应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政府接纳。在冷战环境下,澳大利亚的战略依靠更加接近美国。反对党工党在1955年提出,澳大利亚应该跟随英国和法国的先例,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理由是中华民国夺回中国大陆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向中国大陆派出了多批次的代表团。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和工会组织同样对中国大陆持友好态度,但联盟政府将“共产中国”的威胁列为国内的竞选议题,同时借此争取反共民主工党的支持。为此,澳大利亚总理哈罗德·霍尔特在1966年第一次任命派驻台北的大使,明示澳大利亚政府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正统性。
1965-1970年间,澳大利亚批评家格里高利·克拉克及外交官费思棻等人对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实行的敌意的政策加以抨击,同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到了1970年代,联盟政府也收到警告,指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正在改变,澳大利亚也应该检讨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于是澳大利亚外交部便在1971年评估对华政策,并派驻法国大使艾伦·雷努夫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大使黄镇商讨改善两国关系的问题。事后雷努夫向时任总理威廉·麦克马洪提议,澳大利亚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讨建交的问题,但被麦克马洪拒绝。
自1960年代末起,工党领袖爱德华·高夫·惠特拉姆就意识到,澳大利亚需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又认为对话是两国复交的最好办法。1971年7月,惠特拉姆便率领工党代表团来到北京,并与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举行会谈。然而此举却遭麦克马洪大力抨击。
其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澳大利亚民众对澳大利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支持,使澳大利亚政府的对华政策显得不合逻辑,最后更导致执政党内部分裂。最终执政党在1972年大选败于工党,而惠特拉姆则在上任澳大利亚总理后,于12月2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1973年,惠特拉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澳大利亚总理。年迈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与他长谈一小时,中国对惠特拉姆的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惠特拉姆与夫人在长城漫步的照片刊登在《澳大利亚人报》上。从此澳中两国结束23年来的敌对关系,澳中两国之间的邦交有了重大突破。此后,罗斯·特里尔等左翼作家撰写介绍中国的书籍,惠特拉姆内阁的部长们也频繁访华。
1975年,澳大利亚发生宪政危机,工党先失去执政权,然后在同年的大选中丧失了很多议席,于是执政党改为自由党和国家党联盟。彼时中国预测中澳关系可能会变差,然而执政联盟对中国的态度不但没有变差,反而比工党更加积极,澳大利亚与中国的交往更加密切。自由党籍的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于1976年和1982年两次访问北京。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弗雷泽还发来唁电。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问题上澳大利亚主要的党派都达成了共识。这个澳中友好交流的共识一直延续到2017年。
在1972年-1999年期间,访问澳大利亚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包括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国家主席李先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国务院总理李鹏和朱镕基等,访华的澳大利亚总理则有五位,他们是惠特拉姆、弗雷泽(任期至1983年)、鲍勃·霍克(1983年-1992年任职)、保罗·基廷(1992年-1996年任职)和约翰·霍华德(1996年-2007年任职)。中国与澳大利亚外交部于1980年决定定期磋商,并形成制度,两国外交部在1985年开始就裁军问题进行了年度磋商。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在很多重大国际和地区性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观点:澳中双方都希望亚太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共同维护这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双方对朝鲜半岛的局势表示关心;对于中南半岛各国,双方愿为其能成为和平独立的不结盟国家而努力,对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南太平洋地区国家在该地区建立无核区的建议,中国是一直支持的;澳大利亚政府也支持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声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国际组织中,中澳两国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两地一些省份、州和城市都相继缔结为友好城市,并展开了经济合作。而中国和澳大利亚亦互设领事馆,两国的高级官员也经常互访。
霍华德在1996年就任总理之后,重视中澳关系,曾经来华进行6次访问,又希望两国关系变得坚强有力,丰富多彩。在2007年6月15日,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霍华德接见达赖喇嘛。中国政府就此表示不满,并反对霍华德接见达赖喇嘛。
移民
据记载,中国人自1810年代起,便开始移居澳大利亚,在这些中国人当中,麦世英是第一个来到悉尼的华人。其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一带和新南威尔士州悉尼附近的金矿被人发现,掀起了一股淘金潮,故此有很多华人来到当地参与采矿的工作。在1857年,澳大利亚共有4万名华工,他们多数都是在矿场工作的。不过由于澳大利亚当局在1910年代实行白澳政策,于是澳大利亚就经常出现排华事件,令澳大利亚的华工数目锐减至几万人。及至197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政府废除白澳政策,这使不同地区的华人相继移居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华人在当地设立了三个唐人街:悉尼唐人街、墨尔本唐人街和布里斯班唐人街。悉尼的市政府更会在春节期间举行贺岁活动。
(资料来自维基)